最近,湘菜品牌费大厨在美国招聘网上一则启事火了:年薪11-15万美元(约79-108万人民币),招美国首店店长!要求懂英文、管过20人团队、熟悉美国餐饮法规。消息一出,华人餐饮圈炸了锅——中餐这回玩真的了!
撰文、编辑 I Charles.C

费大厨美国招聘信息截图
01 从“国内卷不动”到“海外抢空白“
截至2025年6月,费大厨国内门店达158家,但一线城市市场接近饱和,客单价65-80元的定位难以下沉,而兰湘子等同类品牌以更低客单价(约47元)快速扩张至381家门店,加剧竞争。与此同时,湘菜赛道整体陷入“爆品同质化”困境:辣椒炒肉成为全行业标配,农耕记、兰湘子等品牌同步扩张,导致近一年全国超3万家湘菜门店倒闭。“国内的门店密度已经接近天花板,出海是少数能讲的新故事。” 一位餐饮分析师指出
美国中餐市场长期由粤菜、川菜主导,湘菜专营店稀缺。费大厨首店选址加州圣地亚哥(当地华人超110万),意图填补这一空白。而美国消费者对中餐的认知正从“廉价外卖”转向体验式消费,高端化需求增长,溢价潜力凸显。
中国商务部2024年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中餐出海,海关为食材出口开通绿色通道,湖南地方政府甚至为出海企业提供最高50万元品牌补贴。费大厨借势“湘菜全球化”浪潮,试图复制农耕记在新加坡、加拿大等地10店连开的成功路径。
02 挑战:从“百万年薪店长”到“供应链生死局”
费大厨店长招聘要求“熟悉美国法规”,暴露出出海企业的切肤之痛。美国各州餐饮法规严苛:加州$20/小时最低工资令人工成本占比飙至35%,而FDA对食材检测、劳工权益保护等规定复杂,曾有中餐品牌因酸菜检测周期过长导致库存变质,最终关店。“在美国,一次劳工纠纷罚款就能让中小餐馆破产。” 芝加哥中餐馆老板坦言。
此外,湘菜的灵魂食材面临跨国运输难题。例如,麻椒、花椒被多国列为“药材”,报关需上百页检测报告;农耕记为保持口味从湖南空运辣椒,但成本激增30%。若选择本土采购,美国螺丝椒与湖南品种风味差异显著,可能丧失“正宗”标签。快乐小羊为规避风险,在海外建立欧盟标准种植基地,但前期投入高达千万美元。
美国消费者对中餐认知仍停留在“重油重辣”,而费大厨的现炒模式与美式快餐文化存在冲突。海底捞为适应海外市场推出冬阴功锅底,但湘菜口味改良空间有限。更棘手的是,美国主流社会对“高端中餐”接受度低:甬府新加坡店人均消费2750元,但80%食材依赖空运,难以规模化复制。
另外需要关注的一点是费大厨要求店长“中英文无障碍”,折射出中餐出海最大短板。美国中餐业长期依赖华裔移民,但年轻一代华人职业选择多元化,炒锅师傅严重短缺。刘一手火锅曾因签证问题被迫停用国内厨师,改用本地员工后口味稳定性下降。
03 中餐出海的集体困境与突围样本
农耕记选择东南亚作为跳板,通过高定价(新加坡店菜品均价为国内3倍)测试市场,而费大厨直闯美国被视为更大胆的冒险。两者共同面临供应链成本难题,但农耕记通过“本土化爆款”(如椰浆炒蟹)吸引非华人客群,为费大厨提供参考。
早期出海品牌多依赖夫妻小店模式,而如今头部企业尝试体系化扩张:蜜雪冰城凭借供应链优势在全球开设4.6万家店,海底捞通过“文化表演+火锅”打造体验溢价。相比之下,费大厨的直营重资产模式(不做加盟、拒绝外卖)在美国将面临更大资金压力。
当费大厨在加州炒起第一锅辣椒,这场远征的本质已超越商业竞争,成为中餐文化输出的试金石。“美国人能否为‘锅气’买单,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正宗与妥协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位从业者感慨。而历史经验表明,中餐出海从未有“降维打击”,只有步步为营的持久战——从供应链到人才链,从法规到文化,每一关都是生死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