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东北菜突围记:国际化中餐的生存之道

复制本文链接
367 W 36th ST街边,“东北 DONG BEI”黑底白字招牌,标“哈尔滨风味”,橱窗贴“OPEN”,外墙贴瓷砖,侧有树。

在纽约,川菜与粤菜早已成为中餐的代名词,而东北菜却始终游走在边缘。“DONGBEI 东北”的店主Kevin来自哈尔滨,从程序员到电商再到餐饮,他不只是为了端上一碗酸菜炖排骨或锅包肉,更是在用管理思维和创业勇气,证明东北菜并不是真的小众,而是还没被足够多人看见。

文、图 | Daisy Shao

编辑 | Lily

01 小众东北菜

东北菜发源于中国东北三省,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赋予了它鲜明的性格。漫长的冬季与高寒的气候,造就了东北菜“量大、味厚、重油重盐”的特点——菜肴往往分量十足,以炖、烧、炸为主,讲究一个“实在”。

在食材上,既有黑土地出产的土豆、茄子、大豆、酸菜,也吸收了渔猎文化中的江河湖鲜;更因为与俄罗斯、日本、朝鲜的历史交错,东北菜带有独特的“杂糅”气质:锅包肉原本就是御厨为俄国人研发的菜式,红肠则源于苏联工艺,延边风味又夹杂着朝鲜民族的辣与酸。正因如此,东北菜被称作“最国际化的中国地方菜”之一。

然而在美国,中餐的主流永远是川菜与粤菜。火辣的水煮鱼、精致的点心早已征服了本地人的味蕾。相比之下,东北菜显得冷清而小众。即使在华人最多的纽约也是如此。

曼哈顿曾有过两家东北菜餐馆,一家是辽宁饭店,一家是中街大串,一度是东北人在异乡的口腹依靠,但这两家餐馆都在今年春天相继关门。

辽宁饭店已在曼哈顿开了十年有余,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深情的告别视频,隐晦地解释关店这个举动:“关店的决定,是我们思考了很久的结果。也许是现实的考量,也许是人生下一阶段的召唤。”今年初,曼哈顿还有一家东北基因的餐馆开张,就是发家于中国黑龙江鹤岗的饺子连锁店喜家德。出海美国的喜家德Dumpling Xi主打水饺,虽然也卖数道砂锅热菜,但跟东北菜几无关系,甚至菜名突出的都是贵州凯里。

现在,曼哈顿只剩一家东北菜,名字就叫“DONGBEI 东北”。

哥伦布大道“东北 DONGBEI”餐厅门面,招牌含中英文店名、地址及电话,邻裁缝店,绿植围栏点缀。

02 从哈尔滨到纽约

十多年前,Kevin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美国,在纽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程序员,这是许多留学生共同的轨迹。对他来说,这并不是所谓“寄托一生”的职业,而只是进入社会的起点。

后来,他机缘巧合进入电商行业,见证了行业的起伏。风口来时,机遇无数;风口退去,市场趋于饱和。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寻找下一个方向。

2023年,他尝试成为探店博主,在小红书上传纽约各类餐馆的短视频。起初只是兴趣,却慢慢积累了大量粉丝和经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餐饮行业或许蕴藏着新的可能。

2024年,他把资金投入到餐饮,在长岛开了他的第一家东北菜餐厅。他笑着说:“最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我想吃一份正宗的东北盒饭。纽约遍地是三菜一汤,但我更想吃到家乡的味道,也想解决自己的伙食问题。” 2024年秋天,Kevin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开了第一家“东北”,因为反响不错,2025年夏天在曼哈顿中城又开了第二家。

目前,纽约周边的东北菜还是只分布在法拉盛和新泽西Fort Lee。纵观全美,东北菜馆也多散落在华人社区,以满足老乡口味为主,真正进入主流市场的屈指可数。原因一是受众有限,东北移民群体不像广东、四川人那样庞大;二是认知度低,锅包肉之外,美国人对东北菜认知有限;三是传统大盘菜式与美国快节奏饮食习惯不符。

金黄炸物堆叠成山,顶缀香菜与胡萝卜丝,置于深色圆盘,背景为白色砖墙与木质桌面,酥脆诱人。

03 不是厨师的老板

Kevin从未想过要成为掌勺的大厨,而是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他反复强调:“餐馆老板不需要自己就是厨师。”餐饮对他来说,是一个需要拆解和优化的系统,就像电商一样。

在前厅,他最关注的职位是服务员——流动性大、培训难、态度难控。于是,他干脆采用“从底层培养”的办法:每个入职的年轻人不管后续在什么岗位,必须先当服务员,熟悉流程,才能进入其他岗位。只有真正了解日常痛点的人,才知道如何改善。

在后厨,他反对“厨房老大”制度。Kevin认为一旦形成山头,容易滋生任人唯亲,甚至“架空老板”。他更愿意亲自管理后厨,确保出餐品质和成本透明。

金色铜锅置深棕木桌,内盛红亮毛血旺,含毛肚、鸭血等食材,汤面浮辣椒花椒,热辣诱人。
白油纸托盘上四串烤肉,外焦里嫩撒芝麻,置于“东北DONGBEI烧烤”木质底座,散发浓郁烧烤香气。

Kevin希望近期可以将小鸡炖蘑菇、哈尔滨红肠、蒜泥血肠等加入菜单。“出新菜不容易,进货、处理工序都要考虑。但我们不看成本,重点是让大家吃到那口家乡味。”

于是,“东北”的午餐盒饭成了曼哈顿少有的东北风味中式快餐。Kevin将东北菜与流行的川菜、粤菜和美式中餐进行搭配,适合大众口味。即便在纽约餐饮最冷清的淡季,“东北”的营业额依然稳步上升,Uber Eats上的回头客比例超过六成。

木质桌面摆金色餐盒,内盛番茄炒蛋饭与肉茄菜肴,配筷子及印“东北 DONG BEI”字样餐巾,呈现丰盛中式便当。

“外卖和电商其实是一个逻辑。”Kevin说,“流量进来,产品够稳定,就会形成转化——下单。”

04 让东北菜被更多人看见

Kevin已经在筹备Jersey City和金融区的新店。在选址上,他有一套务实逻辑:

  • 不过分挑剔,只要满足设定的条件就拿下;
  • 租金要在计算的可承受范围内;
  • 必须考虑外卖配送与交通便利。

“我们在NYU(纽约大学)附近试过寻找合适的店面,但不是租金太高就是位置太偏。”他坦言。

随着其他东北菜在曼哈顿的关店,“东北”的存在的确有一种孤独感。或许,东北菜在纽约仍是小众。但正如Kevin所说:“东北菜和美式中餐有很多相似点,它只是还没有被足够多人发现。”让东北菜被更多人看见,就是他想要做和正在做的。

你可能还喜欢

下一篇
金融精英转行记:从华尔街到布鲁克林的烟火人生

欢迎订阅餐饮家杂志:

如果您希望每月收到我们的印刷版杂志,请输入您的姓名、电子邮件、餐厅名称及地址。

如果您只希望订阅我们的电子期刊,请输入您的姓名和电子邮件。

 

扫码关注
《餐饮家》
微信公众号

餐饮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成为《餐饮家》的撰稿人:

如果你对餐饮行业充满热情,并希望通过文字分享你的观点与见解,欢迎加入我们成为撰稿人。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成为《餐饮家》的受访者:

如果您是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并愿意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我们欢迎您的参与!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安排采访细节。


合作咨询

我们欢迎与餐饮行业相关的各类合作伙伴展开合作。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的团队会尽快与您联系,讨论合作的细节。


欢迎加入北美餐饮人社区

请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餐饮家小助手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