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餐饮行业,每一位餐馆老板都在探索盈利之路。《餐盈之道》专栏, 助力餐饮人洞察行业趋势,把握经营要诀,迎接市场挑战,在变化中稳健前行,实现长久盈利。这里, 我们提供深度行业观察, 分享实战经营策略, 探讨最新市场动态,助力每一位餐馆老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破局突围 。
【本期嘉宾:胡北辰】
胡北辰:WEFOOD餐饮咨询平台高级顾问,ESSENT CAPITAL创始合伙人,餐厅投资、选址、运营管理专家。
WEFOOD餐饮咨询公司: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纽约,专注于为北美餐饮企业提供行业数据分析报告和定制化咨询服务,为餐饮品牌和供应链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凭借对餐饮市场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行业经验,WEFOOD因其独有的餐饮数据库和全产业链的合作伙伴网络,已成为餐饮企业在北美市场拓展业务的首选品牌。
文 I 胡北辰
编辑 I Lily
在近几年中国餐饮品牌的出海浪潮中,美国市场无疑是许多企业家眼中的必争之地。无论是纽约、洛杉矶这样的超一线城市,还是芝加哥、休斯顿、湾区等核心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品牌试图在北美市场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然而,伴随着这一波全球扩张热潮,一道绕不开的现实性难题愈发凸显:用工困境。
相比国内成熟而灵活的餐饮用工生态,美国市场在人工成本、劳动法规定、文化习惯乃至灰色用工生态等多方面,呈现出系统性、结构性的巨大差异。对于擅长在国内高效率运作的人力资源模式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些差异往往意味着极高的学习成本与管理压力。
01人工成本高企:中美薪资结构截然不同
首当其冲的是成本压力。以纽约、洛杉矶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目前最低工资已普遍上涨至每小时16美元以上,部分地区和岗位甚至更高。而在真实的招聘市场中,想要雇佣到有一定经验的厨房工作人员,实际时薪往往需要从18美元起步,后厨的核心技术岗位如炒锅、切配等,时薪甚至要达到20美元以上才能找到合适人选。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严格的劳动法加班制度让这一成本进一步放大。每日工作时间一旦超过8小时,加班部分需支付1.5倍工资。更现实的是,对于以出品复杂著称的中餐炒菜馆而言,像炒锅这类技术岗位,很难通过拆分成“两班倒”来消化工时,导致合规做的企业,加班成本几乎成为常态性支出。高劳动强度叠加高加班溢价,让用工成本迅速攀升。
02 餐饮“技术红利”在美国失效
与西式快餐相比,中餐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复杂的烹饪工艺与菜品丰富度,这也意味着极度依赖高技术含量的后厨人力。在国内,熟练厨师的培养体系相对完整,市场上存在大量经过系统训练的技术工人。但在美国市场,这类人才供给极为稀缺,形成了结构性短缺。
与此同时,纽约、洛杉矶这类高消费城市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对于炒锅这种技术型后厨工人而言,想要在当地维持基本生活,税后月收入至少需要达到5500美元。倒推回企业端,考虑税前薪资、社保、医保、企业税赋等一系列成本,单名技术工人的综合用工成本很容易突破每月1万美元,甚至达到1.2万美元。这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餐饮行业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成本压力。
餐厅后厨忙碌的员工。(图源:Pixabay)
03 半合规用工现象背后的灰色现实
更具复杂性的难题在于:在北美餐饮行业,尤其是中餐领域,长期存在着半合规、甚至灰色用工的普遍现象。许多一线操作工习惯以“现金工资+小额支票”的方式领取薪资,背后隐藏的是对美国税收和福利制度的系统性利用。
在美国,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下的个人可被认定为低收入群体,享受联邦医疗补助(俗称白卡)、退税、住房补贴、交通半价等福利。为了获得这些福利,不少员工主动压低报税收入,通过现金结算的方式逃避税收。这种长期形成的行业潜规则,使得不少中餐企业即便有心完全合规,也面临招工困难与用人成本失控的两难境地。
04 文化落差带来的用工管理焦虑
除了薪资结构与合规困境,更让出海中国餐饮企业主深感焦虑的,是根植于文化差异下的用工心态。美国整体的劳动文化强调权利意识,员工普遍界限感强烈——打卡上下班严格按时,临时不适可以随时请假,节假日坚决拒绝加班。而当企业因业务波动临时需要调度排班时,很多员工并不会表现出国内常见的灵活性与责任感。
在管理层面,因批评或沟通不当引发辞职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加之美国就业市场流动性高、选择丰富,餐饮业普遍呈现出“一人一个岗,甚至缺编运行”的用工状态。很多餐饮创业者不得不亲自下场,临时补位填坑。用人短缺成为出海企业在美国日常运营中的常态焦虑。
05 用工困境是一道系统性门槛
可以说,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美国,所面临的用工困境并非某一层面的问题,而是制度性、文化性与经济性系统失配的结果。从高企的人工成本,到合规与灰色用工生态的矛盾,再到深层的劳动文化差异,中国企业家们在美国遭遇的是一套全新的商业底层逻辑。
真正想要在美国市场扎根立足,靠的不仅是产品和品牌,更需要对当地用工制度、文化心态、员工心理有深刻理解与适应能力。否则,在看似无限广阔的北美餐饮蓝海背后,极有可能被一环又一环的人力资源困局所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