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川菜与粤菜早已成为中餐的代名词,而东北菜却始终游走在边缘。“DONGBEI 东北”的店主Kevin来自哈尔滨,从程序员到电商再到餐饮,他不只是为了端上一碗酸菜炖排骨或锅包肉,更是在用管理思维和创业勇气,证明东北菜并不是真的小众,而是还没被足够多人看见。
文、图 | Daisy Shao
编辑 | Lily
01 小众东北菜
东北菜发源于中国东北三省,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赋予了它鲜明的性格。漫长的冬季与高寒的气候,造就了东北菜“量大、味厚、重油重盐”的特点——菜肴往往分量十足,以炖、烧、炸为主,讲究一个“实在”。
在食材上,既有黑土地出产的土豆、茄子、大豆、酸菜,也吸收了渔猎文化中的江河湖鲜;更因为与俄罗斯、日本、朝鲜的历史交错,东北菜带有独特的“杂糅”气质:锅包肉原本就是御厨为俄国人研发的菜式,红肠则源于苏联工艺,延边风味又夹杂着朝鲜民族的辣与酸。正因如此,东北菜被称作“最国际化的中国地方菜”之一。
然而在美国,中餐的主流永远是川菜与粤菜。火辣的水煮鱼、精致的点心早已征服了本地人的味蕾。相比之下,东北菜显得冷清而小众。即使在华人最多的纽约也是如此。
曼哈顿曾有过两家东北菜餐馆,一家是辽宁饭店,一家是中街大串,一度是东北人在异乡的口腹依靠,但这两家餐馆都在今年春天相继关门。
辽宁饭店已在曼哈顿开了十年有余,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深情的告别视频,隐晦地解释关店这个举动:“关店的决定,是我们思考了很久的结果。也许是现实的考量,也许是人生下一阶段的召唤。”今年初,曼哈顿还有一家东北基因的餐馆开张,就是发家于中国黑龙江鹤岗的饺子连锁店喜家德。出海美国的喜家德Dumpling Xi主打水饺,虽然也卖数道砂锅热菜,但跟东北菜几无关系,甚至菜名突出的都是贵州凯里。
现在,曼哈顿只剩一家东北菜,名字就叫“DONGBEI 东北”。
在曼哈顿Hudson Yards附近,闪烁的摩天大楼与购物中心把这里塑造为纽约最新的繁华地标。高端餐厅和连锁咖啡铺随处可见,但在其中一条并不显眼的小街上,伫立着一块黑底白字的招牌——“东北”。
其实,“东北”在曼哈顿开了两家:一家在Hudson Yards,一家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店主Kevin来自哈尔滨。
02 从哈尔滨到纽约
十多年前,Kevin以留学生的身份来到美国,在纽约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程序员,这是许多留学生共同的轨迹。对他来说,这并不是所谓“寄托一生”的职业,而只是进入社会的起点。
后来,他机缘巧合进入电商行业,见证了行业的起伏。风口来时,机遇无数;风口退去,市场趋于饱和。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寻找下一个方向。
2023年,他尝试成为探店博主,在小红书上传纽约各类餐馆的短视频。起初只是兴趣,却慢慢积累了大量粉丝和经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餐饮行业或许蕴藏着新的可能。
2024年,他把资金投入到餐饮,在长岛开了他的第一家东北菜餐厅。他笑着说:“最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我想吃一份正宗的东北盒饭。纽约遍地是三菜一汤,但我更想吃到家乡的味道,也想解决自己的伙食问题。” 2024年秋天,Kevin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开了第一家“东北”,因为反响不错,2025年夏天在曼哈顿中城又开了第二家。
目前,纽约周边的东北菜还是只分布在法拉盛和新泽西Fort Lee。纵观全美,东北菜馆也多散落在华人社区,以满足老乡口味为主,真正进入主流市场的屈指可数。原因一是受众有限,东北移民群体不像广东、四川人那样庞大;二是认知度低,锅包肉之外,美国人对东北菜认知有限;三是传统大盘菜式与美国快节奏饮食习惯不符。
Kevin说:“大家对东北菜的认知,还停留在几个菜的名字。但哈尔滨风味的东北菜其实更国际化,当年锅包肉就是清朝道台府御厨为远道而来的俄国客人研发的。本来就是给‘老外’吃的。”
这让他看到了机会。东北菜与美式中餐天然相通——大量使用蒜末、酱油,强调厚重口感和炸制工艺。锅包肉和美式餐桌上的甜酸鸡,简直是隔着文化互为镜像。Kevin相信,东北菜并不真的“小众”,它只是被低估了。
03 不是厨师的老板
Kevin从未想过要成为掌勺的大厨,而是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他反复强调:“餐馆老板不需要自己就是厨师。”餐饮对他来说,是一个需要拆解和优化的系统,就像电商一样。
在前厅,他最关注的职位是服务员——流动性大、培训难、态度难控。于是,他干脆采用“从底层培养”的办法:每个入职的年轻人不管后续在什么岗位,必须先当服务员,熟悉流程,才能进入其他岗位。只有真正了解日常痛点的人,才知道如何改善。
在后厨,他反对“厨房老大”制度。Kevin认为一旦形成山头,容易滋生任人唯亲,甚至“架空老板”。他更愿意亲自管理后厨,确保出餐品质和成本透明。
锅包肉、地三鲜、尖椒干豆腐、酸菜炖排骨,是“东北”的招牌菜。每道菜他都亲自和厨师调整口味,直到满意为止。
“餐饮和电商都是商业的一种,本质都是管理。”Kevin总结道。这种理性和冷静,贯穿在“东北”的每一个细节里。
“东北”最初的定位是中式快餐。不是因为妥协,而是现实选择。Hudson Yards附近的可负担得起的餐厅空间有限,无法支撑大规模堂食。快餐则能保证效率,同时保留家乡风味。
Kevin希望近期可以将小鸡炖蘑菇、哈尔滨红肠、蒜泥血肠等加入菜单。“出新菜不容易,进货、处理工序都要考虑。但我们不看成本,重点是让大家吃到那口家乡味。”
于是,“东北”的午餐盒饭成了曼哈顿少有的东北风味中式快餐。Kevin将东北菜与流行的川菜、粤菜和美式中餐进行搭配,适合大众口味。即便在纽约餐饮最冷清的淡季,“东北”的营业额依然稳步上升,Uber Eats上的回头客比例超过六成。
“外卖和电商其实是一个逻辑。”Kevin说,“流量进来,产品够稳定,就会形成转化——下单。”
04 让东北菜被更多人看见
Kevin已经在筹备Jersey City和金融区的新店。在选址上,他有一套务实逻辑:
- 不过分挑剔,只要满足设定的条件就拿下;
- 租金要在计算的可承受范围内;
- 必须考虑外卖配送与交通便利。
“我们在NYU(纽约大学)附近试过寻找合适的店面,但不是租金太高就是位置太偏。”他坦言。
随着其他东北菜在曼哈顿的关店,“东北”的存在的确有一种孤独感。或许,东北菜在纽约仍是小众。但正如Kevin所说:“东北菜和美式中餐有很多相似点,它只是还没有被足够多人发现。”让东北菜被更多人看见,就是他想要做和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