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在美国卖1美元!文化溢价与成本困局深度解析

以下文章来源于易升资本 ,作者Essent Media

在风云变幻的餐饮行业,每一位餐馆老板都在探索盈利之路。《餐盈之道》专栏, 助力餐饮人洞察行业趋势,把握经营要诀,迎接市场挑战,在变化中稳健前行,实现长久盈利。这里, 我们提供深度行业观察, 分享实战经营策略, 探讨最新市场动态,助力每一位餐馆老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破局突围 。

【本期嘉宾:胡北辰】

亚裔经营者双手插兜凝视远方,浅灰毛衣叠搭衬衫体现专业感,背景暖棕墙面暗示餐厅环境。代表出海品牌决策者正权衡供应链成本(美国厨师$6000月薪占售价60% VS 国内¥8000)与本土化策略(芝士虾仁饺改良),需用机械臂技术破局人工困局。

胡北辰:WEFOOD餐饮咨询平台高级顾问,ESSENT CAPITAL创始合伙人,餐厅投资、选址、运营管理专家。

WEFOOD品牌的官方标志,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的现代设计

WEFOOD餐饮咨询公司: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纽约,专注于为北美餐饮企业提供行业数据分析报告和定制化咨询服务,为餐饮品牌和供应链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凭借对餐饮市场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行业经验,WEFOOD因其独有的餐饮数据库和全产业链的合作伙伴网络,已成为餐饮企业在北美市场拓展业务的首选品牌。

文 I 胡北辰

编辑 I Lily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餐饮品牌开始走出国门,在北美、东南亚、澳洲等地开疆拓土。从菜单研发到供应链整合,从选址逻辑到品牌塑造,每个环节都在探索标准化与本地化的平衡。然而,在所有出海策略中,有一个更底层、也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消费场景的迁移。

这并不是简单的就餐环境变化,而是消费者对同一品类、同一道菜,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角色认知与场景定位的根本差异。当你在中国是“刚需快餐”,走到美国很可能就变成了“异域休闲小吃”;反之亦然。这种迁移不仅关乎文化认知,还直接影响到定价模型、菜单结构、门店模型甚至商业成败。

中美之间:饺子、小笼包的角色对调

以中国的“饺子”和“小笼包”为例,这类产品在中国家庭餐桌上极为常见,是早餐、正餐甚至宵夜的常客。它们便宜、饱腹、好获取,无需教育市场,是标准的主食类刚需快餐。

但当它们进入美国市场后,情况完全不同。对大多数美国消费者来说,饺子和小笼包是富有“异国风情”的新鲜体验,是一种“亚洲风味的社交型小吃”,并不具备“主食”属性。在美国,饺子、小笼包在中餐厅的菜单上往往被归为前菜,通常搭配饮品或啤酒上桌,成为朋友聚会中分享的小吃,而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主食。

褶皱精致的生煎包表皮泛油光,顶部撒葱花芝麻,配金黄芝麻球盛于竹编食盒。作为高频街头小吃的"平民基因"(上海单价¥1.5)在美国被重构为轻奢符号(纽约$8/4个),印证"本土主食即异国休闲"定律——需通过器皿、摆盘提升场景溢价。

本质上,老外是把饺子当“前菜”(appetizer)吃,而不是当一顿能填饱肚子的主食来看待。所以他们在点餐时,往往会点饺子配炒饭、点小笼包配凉菜或热菜,一桌搭配下来,构成的是一个“体验型餐桌”,而不是“快速解决温饱”。这也使得饺子、小笼包类品牌在美国必须拓展菜单、提升堂食体验,来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并提升客单价。

与此同时,品牌经营者也发现,美国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频率明显低于中国本地。既然不再是每日刚需品类,那就只能靠“产品组合+体验延展”来增强复购——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出海品牌从“单一品类”向“复合型餐厅”进化,从外卖档口升级为正餐堂食,从人均30元人民币变成人均30美元。

这个逻辑并非单向成立。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西方主食品类,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经历了从快餐向休闲的场景跃迁。

最典型的例子是必胜客(Pizza Hut)。在美国,披萨是极其高频的快餐品类,出现在家庭冷冻柜、办公室会议桌和青少年生日派对中,点一份大披萨、配一瓶可乐、15分钟送达,价格便宜,效率优先。

但必胜客进入中国之后,战略完全不同:

• 门店开在购物中心、商圈核心位置

• 面积扩大,环境更接近“正餐厅”

• 菜单结构加入意面、牛排、沙拉、汤品、甜品,甚至中式小吃

• 服务模式从快餐转为坐席点餐+标准化服务流程

披萨在中国被重新定义为“西式家庭聚会用餐”或“情侣约会餐”,而不是“家常便饭”。刚进入中国市场的那些年,很多消费者甚至并不将披萨视为“饭”,而是当成一道“洋气的菜”来点,搭配意面、奶油蘑菇汤和蛋挞,构建完整用餐体验。

换句话说,从“主食刚需”转为“休闲体验”,这是在跨文化场景中最常见的一种“身份迁移”。

底层逻辑:本土主食,异国休闲

通过中美之间的这些双向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非常关键的底层规律:

一种在本国被视为主食的快餐类食品,进入异国文化后,往往被当作异域风味的小吃、配菜或体验型休闲食品。

这种迁移的发生,是多维度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文化认知的陌生感与“异域消费”

消费者对陌生食物往往带有“尝鲜”心态,而非“替代”心态。他们不会将小笼包替代汉堡,也不会用披萨代替米饭,而是会在周末、聚会、节日时“安排一顿”,满足情绪与社交需求。

饺子在美国不是米饭的平替,而是“亚洲风味的一道菜”;披萨在中国也并非馒头的替代,而是“意式正餐中的一道主角”。

2. 消费频率的自然下降,带来菜单结构的扩展压力

频率下降是消费迁移最直接的后果。为了维持坪效和现金流,品牌必须提升客单价,而这往往意味着扩展菜单、丰富就餐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是小笼包出海还是披萨入华,最终都不约而同地增加配菜、加入酒饮、提升环境氛围。这不仅仅是“品牌升级”,更是为了适配新的消费节奏与用餐逻辑。

3. 商业模型的结构适应

不同市场的地租、人力、竞争密度不同,这也要求品牌对原有模型进行重构。在美国可以靠高频率+低单价覆盖成本,在中国就可能需要靠高客单+低频率+社交场景来拉动经营结果。

对出海品牌的启示:从“产品思维”转向“场景思维”

餐饮出海不是菜单的翻译,更不是把国内成功模式生搬硬套到海外。真正成熟的品牌战略,必须理解消费心理的迁移与消费场景的重构。

1.不要假设消费者“和你一样理解这道菜”

你心中的主食,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开胃小吃;你认为的刚需快餐,可能只是他人口中的节日限定体验。认知的差异,决定了消费的动机。

2.当消费频率低、客户基数不够大时,固定成本压力不容忽视

餐厅仍需承担房租和人力成本,若想跨过盈亏平衡点,就必须通过延长顾客停留时间、提升菜品丰富度以及引入桌面服务(table service)等方式,拉高客单价,提升单位时间收益。

3.菜单结构是品牌定位的缩影

一个健康的菜单不只是味道的罗列,更要满足不同消费场景的点餐逻辑——是家庭分享?情侣约会?还是工作日午餐?定位不同,菜单的构建也必须随之调整。

4.“异域即休闲”的心理规律不可忽视

凡是带有异域文化标签的食物,天然承载着“尝鲜”“社交”“小众”的消费价值。这类产品不适合作为高频快节奏的解决方案,而更适合嵌入休闲聚会、社交体验等生活方式之中。简单来说,它们对本地消费者而言,不够熟悉,不是从小吃到大的刚需型选择。

结语

重新定义“吃”的意义,才能走得更远

餐饮品牌出海的真正目标,不是让外国人吃中国人的饭,而是要让他们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中,自然地、反复地选择你。这背后需要的不仅是口味上的调试,更是消费场景的重构。

产品可以标准化,但场景必须本地化。唯有真正读懂“消费场景的迁移”,品牌的全球化之路才能走稳、走透、走远。

上一篇
新手买餐厅必看:四大避坑指南,保你创业无忧
下一篇
费大厨闯美:百万年薪店长背后的湘菜远征

更多

欢迎订阅餐饮家杂志:

如果您希望每月收到我们的印刷版杂志,请输入您的姓名、电子邮件、餐厅名称及地址。

如果您只希望订阅我们的电子期刊,请输入您的姓名和电子邮件。

 

成为《餐饮家》的撰稿人:

如果你对餐饮行业充满热情,并希望通过文字分享你的观点与见解,欢迎加入我们成为撰稿人。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成为《餐饮家》的受访者:

如果您是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并愿意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我们欢迎您的参与!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安排采访细节。


合作咨询

我们欢迎与餐饮行业相关的各类合作伙伴展开合作。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的团队会尽快与您联系,讨论合作的细节。


欢迎加入北美餐饮人社区

请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餐饮家小助手入群

扫码关注
《餐饮家》
微信公众号

餐饮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