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美国西部最具影响力的餐饮行业盛会——加州餐饮展(California Restaurant Show,CRS)在洛杉矶阿纳海姆会议中心(Anaheim Convention Center)盛大举行,并于5日圆满落幕。同期举办的中美餐饮行业峰会(Taste of Asia,TOA)也通过连续两天的精彩活动,展现了亚洲餐饮的文化底蕴与商业智慧,为收官之站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回顾过去一年,TOA走遍北美各大餐饮重镇,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在每一站推动资源整合,成功搭建起一个连接餐饮从业者、品牌方、供应链与专业服务机构的高效平台,持续释放亚洲餐饮的行业影响力。
图 I Lily、TOA
文、编辑 I Lily
01
CRS X TOA:人潮涌动的互动体验现场
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中,超过1200家餐饮设备、系统与技术提供商与12000多位与会者齐聚一堂。CRS首次邀请TOA作为官方合办方强势加入,为亚洲餐饮打造了独立专区,不仅汇聚了众多亚裔品牌与展商,也吸引了比往年更多的亚裔观众热情参与,成为全场最具人气的展区。
一走进展馆,扑鼻而来的香气瞬间让人食欲大开:刀工精湛的日料师傅现场演绎Omakase制作工艺;烤炉中传来浓郁芝士披萨的香气;在本地乳制品牌展台前,奶酪、芝士蛋糕、乳酪布丁整齐陈列,引人驻足;各式茶饮、气泡水与创意鸡尾酒也悉数登场,令人目不暇接。
而亚洲展区更是烟火气十足——铁板牛肉滋滋作响,甜品奶茶颜值爆表,观众一边排队一边拍照打卡,人气爆棚。
除了口腹之欲的满足,互动体验区更是精彩不断:烹饪秀、披萨挑战赛、厨艺对决、现场抽奖等活动轮番上演,掌声、笑声与呐喊此起彼伏,一次次将展会氛围推向高潮。
热闹之余,CRS也聚焦行业面临的深层挑战。面对加州本地食品与劳动力成本上涨、移民政策变化、新劳动法规和关税波动等多重压力,主办方策划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论坛与讲座,涵盖劳动力战略与员工留任、AI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法规合规、可持续发展及未来餐厅模型等关键议题。
与此同时,展区也成为餐饮科技与设备的集中展示地:北美亚餐市场占有率第一的POS系统服务商MenuSifu、智能招聘平台Workstream带来运营提效方案;Botrista、UNO X、Oil Chef等品牌则展示了前沿厨房科技;RoboOp365推出的迎宾、送餐、收盘服务型机器人,则勾勒出一幅从前厅到后厨全面智能化的未来餐饮图景。
在MenuSifu展区,观众纷纷驻足体验其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
旗下餐饮咨询品牌WEFOOD专注中餐出海,提供选址建议、客群分析、上下游资源对接等服务;POS系统涵盖支付、点餐、外卖、营销与数据管理,为不同类型餐厅量身定制高效运营方案;科技赋能的商业信贷平台EZ Capital如意财,则为有扩店或升级计划的企业提供灵活高效的资金支持,助力品牌实现加速成长。
MenuSifu展出的奶茶解决方案操作便捷,仅需三次扫码便可完成下单、制茶、取餐全流程,自助点餐屏、菜单屏与叫号屏设计简洁美观,一目了然。
专为火锅、烧烤等高强度正餐场景打造的电子菜单(E-Menu)和移动点餐终端POS GO,可有效缓解高峰期客流压力,帮助提升整体点餐效率。
EZ Capital如意财提供量身定制的资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抓住市场机会。
从前期筹备到中期运营,再到后续扩张,MenuSifu真正做到了为餐饮行业提供全流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凭借持续的产品创新与系统整合能力,该北美领先的科技公司正继续引领行业变革,帮助不同阶段的餐饮人突破难关、实现增长与成功。
02
AI+餐饮:梦想照进现实
延续“AI+餐饮”的聚焦趋势,在本届CRS上,由TOA主办的“餐厅智能化和AI工具”主题论坛成为最受瞩目的亮点之一,三位重量级嘉宾与近百位餐饮从业者深入探讨了AI在餐饮中的落地实践与未来趋势。
从左往右依次为:来自WEFOOD的Ivan Liu、DYNA Robotics的COO Monica Xie、Paloma AI联合创始人兼CEO Maria Zhang以及Flow Better的创始人Wenbing Huang。
Flow Better创始人Wenbing Huang首先分享了自己从未成年起便在餐厅后厨摸爬滚打的经历。他指出,很多AI产品“飘在天上”,不接地气。他认为判断AI方案是否有用,只有一个标准:员工能否在门店真正用上它。“一切都必须围绕‘实际可用’展开,否则就是程序员自嗨。”
Maria Zhang,这位从硅谷成长起来的“AI店长”梦想家,曾带领Tinder、Google、Meta团队,现在全力打造Paloma AI。“我们正在构建一位可以全天候‘守店’的虚拟店长。”她表示,AI不只是接电话,还能通过视觉识别判断座位清洁状况、库存情况、员工表现等,全面提升运营效率。“让老板像装了100双眼睛一样,随时掌控门店。”
DYNA Robotics的Monica Xie介绍,DYNA正在研发可适应多任务环境的通用机器人,既能叠纸巾,也能煮珍珠、切蔬菜、从洗碗机取碗等,逐步实现后厨的灵活自动化。“我们的目标不是让餐厅迁就机器人,而是让机器人适应餐厅。”她补充道。
整场论坛不仅为从业者打开了AI与餐饮融合的全新想象,也打破了科技与产业之间的边界。正如WEFOOD的Ivan Liu所言:“今天台上站着两组’破壁人’——把硅谷技术带进油烟厨房的科技人,和把厨房痛点翻译成代码的餐饮人。他们的碰撞正催生一场比互联网革命更接地气的产业变革。“
UNLV连锁餐饮管理教授李志杰博士和Shin Starr首席产品官Gower Smith探讨全自动餐车餐饮体验。
此外,来自85°C、八方云集、黄记煌、许留山、信良记&新辣道等知名品牌的创始人及高管,也在展会期间带来干货分享,围绕亚洲品牌如何落地北美、破解单店盈利难题,以及连锁品牌的规模化打造路径,为在美餐饮创业者提供了实用经验与深度战略启发。
03
茶饮出圈:从“华人市场”走向“美国主流”
MenuSifu联合创始人李宇在TOA演讲中表示,公司十余年来陪伴众多中餐品牌实现从单店到连锁的跨越式发展,美式中餐已深入主流市场,而“新中餐”正朝着品牌化、标准化、主流化的方向加速前进。他判断,未来十年北美中餐将进入“品类之争”的新阶段,奶茶、火锅、烧烤将成为主战场,其中奶茶赛道最具爆发潜力,有望孕育多家上市企业。
MenuSifu联合创始人李宇发表主题演讲。
李宇通过数据指出,北美奶茶市场目前正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迅速扩张。随着喜茶、霸王茶姬、茉莉奶白、吃茶三千等知名品牌陆续出海,加州市场也迎来奶茶品类的集中爆发,吸引了大量专注茶饮原料与设备供应的华人展商前来参展。
奶茶食材品牌O’s Bubble通过海运系统和自有仓库,为北美餐厅、连锁咖啡店以及超市供货,并已成功打入Target、Amazon等零售渠道。其业务负责人Sean Li向记者展示:“甜度较低的山渣乌龙茶、小容量的350毫升产品是专为亚裔市场设计的;而甜度更高、容量为480或750毫升的饮品,则主打北美主流消费者,”这家来自台湾的供应链企业,正以“分众定制”策略在竞争激烈的北美奶茶红海中开辟新航道。
O’s Bubble业务负责人Sean Li
同样来自台湾、深耕北美市场二十年的红日食品(RedSun Day Foods)携多款产品亮相。“我们在加州、德州、纽约州及加拿大均设有仓库,工厂则位于台湾淡水。这一布局兼顾了品质与效率,能够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老板James表示。
“我们的最大优势在于提供灵活的混合采购:核心物料可从台湾进口,缺货时又能由本地仓库及时补给。相比只能从海外采购或仅依赖本地供货的品牌,我们的模式更具弹性,也更贴近北美市场节奏。”
谈及美国茶饮市场的前景,James展现出充足信心。“激烈的市场竞争反而促使品牌不断创新,今年我们就推出了‘粉粿’等新产品。许多中国茶饮品牌进入美国后仍以华人市场为主,而我们则更关注如何将产品推广至美国主流消费人群,真正实现奶茶品牌的本土化——这一市场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来自江苏的SUNUP多年来为全美餐饮客户提供多材质、多品类、可降解的杯类包装产品,已连续八年参加北美主流餐饮展会,亲历并见证了中国供应链企业在美国茶饮市场的崛起与转型。
“十年前我第一次来美国参展时,不少观众专程排队,只为一睹‘中国制造’的杯子。”展位负责人Daisy回忆道,当时北美市场几乎被本土品牌垄断。而如今,中国包装企业已在展会上占据“半壁江山”,众多供应链企业也正伴随中餐品牌集体出海。
面对茶饮出海潮,这位“老外贸人”展现出冷静与理性:这个行业就像冲浪——风口来时遍地开花,政策变动时(比如疫情期间)又成片倒下。
Daisy坦言,尽管奶茶品牌近年来在美国快速扩张,但行业竞争激烈、门店更替频繁,仍需稳扎稳打:“无论经济如何波动,餐饮都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行业,衣食住行始终是人最基本需求,最终能走多远,始终取决于企业的判断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