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北辰
赵晗走了。消息传来时,身边很多人心里都一阵空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缅怀他。而我想写下的,不只是新闻里的光环与头衔,而是那些鲜活的片段——纪念他曾经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真诚与美好。

2024年9月, 赵晗跟我们在一起在纽约餐饮家俱乐部的活动上分享他对中餐出海的见解,他呼吁中国的餐饮企业家团结起来,不要“内卷
他常说自己是个“大P人”,做事总带着心血来潮的即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纽约的清晨六点半,我接到他从JFK机场发来的语音。我还在困倦中,以为有紧急会议,却原来他正在赶飞机,一时兴起,突然把中美两地的合作伙伴临时拉进微信群开会。最开始只有三四个人,后来大家越聊越兴奋,他不断把人拉进来,直到这场“会议”变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赶飞机直播秀”。更有意思的是,会议结束后,他随手就把这些人留下,干脆组了个群,取名叫“赵晗各地餐饮好友”。慢慢地,这个群像滚雪球一样壮大,最后竟拉进来了全球各地的385人。群里的对话也是即兴的、热烈的,天南海北,正像他本人一样——永远无法预测,却总能带来意外的火花。
和他初识时,也是一段别样的场景。那天我们和一位友人在法拉盛的一家苍蝇馆子小聚。那里的江湖川菜,麻辣奔放,烟火气十足。酒喝得微醺的时候,他忽然坚持要把店里既是老板又是大厨的人请出来。大厨满头油光,正忙得不可开交,却还是被他硬生生请到桌边。他简单自我介绍后,不等别人多说,便热情洋溢地邀请这位老板去参加国内版《黑白大厨》的节目,说导演还是他的同学。我一时惊讶,却又忍不住被他的真诚打动。那种毫无预兆的邀约,不是出于浮躁,而是发自内心的热情与执着。他不想这么好的手艺,这么有趣的灵魂,被埋没在法拉盛的一隅。
在很多人眼里,他可能显得“不按常理出牌”。但在我眼里,他是对人最真诚、对事最有感觉的人。他有种特殊的敏锐,能从一盘菜里感受到手艺背后的灵魂,能从一次偶遇里捕捉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他不喜欢条条框框、一板一眼的严肃,更不喜欢在讨论商业模型时被预设的路径束缚。他更像是一名云游四方的诗人,怀揣着热情与真诚,以食物为笔,以故事为墨,把生命活成了一段段生动的行吟。

你若回国出差,路过他的地盘,他总会很认真地给你推荐那些藏在沧山洱海间、被他亲自打卡过的小店。店面或许简陋,不见奢华的装修,却总是味道极佳,特色鲜明。他像在讲述一段秘密,带着骄傲与真心,让人不只是去吃一顿饭,而是与食物、土地和人情建立起一种难得的连接。这些推荐,本身就是他对生活最真诚的注解。
赵晗身上有一种“燃”的力量。他可以在最随意的场合,把所有人都点燃。他的语速,他的眼神,他那种不计较成败的执念,总是能让你在某一刻相信:餐饮是件伟大的事。不是因为开了多少店,不是因为做到多大规模,而是因为它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瞬间拉近。就像他拉群那样,三个人变成三百人,缘分在他的手里,总能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如今,他走了。但他留下的不是空白。他留下的是一种姿态:坦率、真诚、无所畏惧;是一种力量:哪怕没有计划,也要即兴去燃烧;是一种痕迹:就像他随手拉起的群,最后竟连接了全世界。
纪念赵晗,并不是纪念他拥有的头衔和成就,而是纪念他那份稀有的真诚与洒脱。我们会怀念那个在凌晨六点半突然拉你开会的人,那个在苍蝇馆子里硬要拉厨师出来的人,那个在沧山洱海下认真推荐小馆子的人,那个用心血来潮串联起世界各地朋友的人。
他像云游的诗人,来时喧嚣,去时寂静。但他留下的那些故事,会在人们的心里,长久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