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餐饮行业,每一位餐馆老板都在探索盈利之路。《餐盈之道》专栏, 助力餐饮人洞察行业趋势,把握经营要诀,迎接市场挑战,在变化中稳健前行,实现长久盈利。这里, 我们提供深度行业观察, 分享实战经营策略, 探讨最新市场动态,助力每一位餐馆老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破局突围 。
【本期嘉宾:陈钟】
早在2007年,陈钟便随家人移民美国。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2013年他在西麻省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Ichiro Hibachi and Sushi。在他的精心经营下,餐厅营业额翻了三倍。此后,他又相继开设了海鲜火锅Kirin Asian BBQ and HotPot、美式餐厅Masse’s American Bistro,以及CrazySeafood手抓海鲜等多个餐饮品牌。尽管餐厅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运营,但在这个餐饮业竞争日趋激烈、互卷势头愈发显著的时代下,陈钟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如何在浪潮中乘风破浪,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成为了他日思夜想、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图 I 陈钟
文、编辑 I Lily
PART 01建设中央厨房
我一直信奉木桶理论,即一个木桶的装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在餐饮行业,菜品口味往往就是那块最容易出现的短板。而决定菜品口味的诸多因素中,食材的新鲜度又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许多餐厅为了进货不得不长途跋涉前往一线城市,这不仅耗费司机的精力,更难以保证食材的新鲜度。除了大城市,其他地方通常只能做到一周配送一到两次,导致餐厅收到的原料新鲜度无法保证,也无法及时响应临时的特殊需求。因此,我萌生了在美国、尤其是在二线城市建立“中央厨房”的想法,为周边餐厅提供高效的食材配送服务。
去年五月份,我正式创立了盛世中美公司,专注于为餐厅提供优质的食材配送服务。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实现两天一配送,并且完成食材的初步处理,帮助餐厅节省请师傅切配的成本。餐厅收到我们配送的食材后,几乎可以直接下锅烹饪,大大提高了效率。
当然,与国内的一天一配送、两小时内送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在多个城市建立中央厨房,确保每家餐厅都能在下订单后的一小时内收到所需的配菜,这样的配送链在当前乃至未来的餐饮市场都将有着巨大的需求。
PART 02预制菜or预配菜?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认为这和预制菜没什么两样,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关于预制菜的话题,我还真做过一些研究。首先,我想澄清一点,我认为我的这种模式称为“预配菜”可能更为贴切——提前将餐厅所需的食材原料配备好,然后交给各家餐厅进行烹饪,这与加热即食的预制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我觉得预制菜如今有点被过度妖魔化了,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被完全摒弃的行业,相反,它有着自己的价值和市场。我认为未来的餐饮市场将会分化为“上层市场”和“下沉市场”,上层市场主打高端定制化服务,下沉市场则百花齐放、更加多元。毫无疑问,预制菜将成为下沉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国内的部分预制菜存在定位上的误区,即盲目追求高端、高价。顾客们如果想要享受高端餐饮,他们会倾向于去豪华餐厅;预制菜主打的特点应该是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很多人对预制菜不满,其根本原因在于价格的不合理。一个看上去成本五毛钱的东西,你标价6块钱来卖,那大家肯定都会有意见。
另外,预制菜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在这方面,美国做得相对要好一些。美国对食品安全要求非常严格,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很高,比如对配送途中鱼的温度控制就有着严格规定,FDA的监管也十分严格。美国卫生局的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去到每家餐厅检查,包括食材的来源、购买途径等,相关部门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
总的来说,我认为预制菜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展,毕竟对顾客而言,省时省力;对餐厅而言,节约成本。只要双方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个行业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PART 03自动化是大势所趋
因为业务关系,我结识了许多餐厅老板,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频繁听到的一个抱怨就是人才储备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在美国的餐饮市场,尤其是中餐和日餐领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不仅人才稀缺,人工成本也居高不下,这给餐厅的运营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在当前美国的餐饮环境中,找到可靠的人才实属不易。特别是我回国考察后,将国内外的情况一对比,这种差距更加明显。我开始思考,既然餐饮行业面临人才短缺和用工难的问题,且短期内难以解决,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减轻餐厅老板的管理负担呢?
结合当下的科技发展,我想到了自动化,于是开始联系多家自动炒锅企业,对他们的产品进行调研,然后根据客户餐厅的实际需求和预算,为他们匹配合适的自动炒锅机器。
其实近两年,餐饮行业已经在尝试自动化改革,尤其是自动炒锅。但据我观察,尽管这一技术进行得热火朝天,但真正愿意在餐厅里尝试的老板却寥寥无几。我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传统餐饮老板观念比较保守,认为菜还是应该由人来炒制,这样才有“锅气”;二是虽然自动炒锅已经相对成熟,但与之配套的服务尚未完善。对于很多老板来说,虽然使用自动炒锅可以节省炒菜师傅的成本,但从食物的采购、处理,到设备的管理、维护,再到菜品的呈现,这一整套流程所需的成本可能并不比请炒菜师傅低。
我理解他们的顾虑,他们觉得餐饮自动化的概念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过于理想化。但在我看来,我们离实现餐饮自动化并不遥远,这方面国内的餐饮市场已经做出了示范:国内很多外卖店和农家乐已经完成了自动化改造,这些餐厅的员工无需接受长期的专业餐饮培训,只需简单了解机器的使用即可上岗。如果美国的餐厅也能做到这一点,人才短缺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中餐菜系品类繁多,自动炒锅真的能应付吗?根据我的观察,中餐真正受欢迎的也就十道菜左右,这十道菜占据了中餐70%的销量。换句话说,美国人对中餐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复杂,他们也有选择困难症,简化菜单并不是坏事。
既然其他行业都已经开始拥抱高科技和智能化的自动设备,餐饮行业何乐而不为呢?
PART 04建设自动化餐厅“样板店”
美国餐厅多以家庭厨房形式运营,这使得老板们在做出决策时格外谨慎。他们担心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也担心新系统与餐厅其他部分不兼容。
当前,我们公司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造一家“自动化餐厅样板店”,通过中央厨房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展示如何大大减轻餐馆老板们的管理压力。毕竟,操作机器、执行标准化流程比管理性格各异的员工要轻松得多。而且,这种运营模式易于复制,老板们可以省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开设更多分店,既提升利润,又能延长餐饮生涯。
只要我们的样板店能够成功开业,让餐厅老板们亲眼目睹我们的运营方式,亲身体验我们提供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打消他们的所有顾虑,我有信心能将这一模式成功推广到全美各地。
我们正站在餐饮行业变革的起点,科技的进步正悄然重塑一切,带来了无限可能。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自动化餐厅、城市中央厨房,如今已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我相信,这种新模式不仅能帮助餐厅提升效率、拓展业务,更能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我期待着,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们,一起探索餐饮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这条路或许充满未知,但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我们去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