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闯俄罗斯再闯美利坚,这个东北人终于找到自己的赛道

【编者按】

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许多人因为挫折而放弃,但也有些人因为信念而愈加坚定。本次采访的主人公王海斌就是这样一位勇敢的逐梦人。

他从辽宁的一个小乡村出发,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决心,走过了从莫斯科到美国的漫长旅程。没有华丽的背景,没有一帆风顺的故事,他只有一双勤劳的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在俄罗斯的餐厅里,他忍受孤独和语言障碍,只为学到最好的厨艺;在美国,他凭着对美食的热爱,一步步将“海餐厅”发展壮大。

他坦言,创业的过程伴随着无数的辛苦与失败,也有对家人无法陪伴的深深愧疚。但正是这些酸甜苦辣,让他的故事充满了真实的力量和动人的情感。

这些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坚持与勇敢,来自于那些在黑暗中依然紧握的信念。希望他的故事能感染每一个正在奋斗的你,让你在追梦的路上不再孤单,勇敢前行。

“王海斌出海记”书法风格的标题文字,展现他的创业故事

文 | 餐饮家记者Lily
图 | 受访者提供

在20多年的餐饮生涯中,他历经数次时代变迁,但每一次都能在翻涌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中国到俄罗斯,再到美国,他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从一名四处打工的后厨师傅,最终成长为坐拥多家中餐厅的老板。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对“顺势而为”的最佳诠释。

王海斌穿着厨师服坐在餐厅内,面带微笑,桌上放着一个白色的咖啡杯

寻找出路

王海斌1977年出生于辽宁铁岭的一个小乡村,家中世代务农。

在那个出路有限的年代,村里的年轻人要么去当兵,要么学一门手艺,从小就经常帮着家里人做饭的王海斌,16岁起便跟着家里一位做厨师的亲戚学做东北菜。

当时的东北正经历着一场由盛转衰的“大地震”。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重镇开启了大规模的下岗潮,工人的黄金时代就此落幕。

为了生计,人们纷纷南下寻找新的出路,王海斌也不例外。

20岁出头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辗转于天津、北京等各大城市的餐馆打工,甚至远赴广东、海南。

哪里有活儿他就去哪里,虽然劳累奔波,但这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并学习不同的菜系。

在那段日子里,王海斌还尝试过经营水果和卤菜生意。

“厨师赚得不多,我做学徒的时候每个月只有180元,虽然后来在餐馆炒菜每个月有五六百,但看着别人挣大钱,心里肯定羡慕。”

由于缺乏经验,他最终也没有赚到什么钱。在外闯荡几年后,他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铁岭,开了一家早餐店,并在这里成家立业。

原本以为生活就此安逸下去,直到一股新的潮流将他推往邻国俄罗斯。

王海斌坐在餐厅的卡座里,背景是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福字装饰。

先闯俄罗斯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了经济转型期,市场逐渐对外开放。

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办理签证便利,两国之间又有历史的经贸联系和一定的文化交流背景,东北人将俄罗斯视为一个可以谋生的新天地。

当时,在边境做一些小买卖、贩卖中国的商品到俄罗斯非常盛行,但对王海斌来说,最拿手的还是他的老本行。

莫斯科一座金顶教堂被白雪覆盖,周围树木呈现出冬季的宁静景象

他来到莫斯科,在当地一家名叫“图兰朵”的中国餐馆做起了炒锅。

作为当地最具知名度的中餐厅之一,图兰朵以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被誉为“奢华的宫殿”。

它不仅是俄罗斯人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窗口,也是华侨、华商和在俄罗斯打工的中国人的聚集地。

餐厅主打高端中餐,菜品涵盖了经典的中国菜系,如北京烤鸭、粤式点心等。

王海斌在这里跟着香港大厨学习炒菜,大厨对食材的处理和烹饪的精细程度让他大开眼界。

图兰朵的月薪高达650美金,与国内相比翻了一番不止。

王海斌在这里一边努力挣钱,一边在多家餐厅磨练厨艺,从中餐、日餐到西餐,一待就是十年。

然而,打工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东北劳工在俄罗斯常常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生活环境的挑战。

此外,政策的变化和俄罗斯本国经济的不稳定也使得“闯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

或许是因为出身贫困家庭,王海斌总有一种很强的忧患意识,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

王海斌穿着衬衫微笑着侧面对镜头

再闯美利坚

10年前,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没有像今天一样正式开战,却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2014年3月,克里米亚宣布举行脱离乌克兰的公投,此举惹恼了美国,导致美国开始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经济制裁。

这些制裁也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后果——卢布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攀升、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面对这样的局势,王海斌深感继续留在俄罗斯无异于慢性死亡,于是2015年,他决定投奔更“强大”的美国,重新开始自己的餐饮事业。

在洛杉矶一家职业介绍所的引荐下,王海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马里兰州的Peter Chang餐厅担任厨师,并因此结识了张鹏亮。

张鹏亮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他是美国唯一一个拥有“粉丝团”的中餐名厨,且粉丝多数为老美。他所创立的Peter Chang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家喻户晓的中餐品牌。

王海斌和张鹏亮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出身贫寒,不善言辞,都曾面临语言障碍和身份问题。
两人一见如故,张鹏亮很快便成为了王海斌在美国的伯乐和挚友。

王海斌和张鹏亮展示“杰出餐厅”奖牌,背景是酒吧

“我跟张鹏亮共事了四年,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光是烹饪技巧,还包括如何管理餐厅、处理员工关系,甚至是一些做人的道理。”

王海斌感慨道,“他经常鼓励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其他的就交给时间’。能够在异国他乡遇到对的人、做对的事,这真的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当时机成熟、资金积累足够之后,王海斌在张鹏亮的支持下,开始了他的独立创业之路,于2019年在亚特兰大创办了“海餐厅”。

海餐厅的品牌logo,结合了“海”和“山”的意象

谈及店名和logo的设计,王海斌解释说:“一方面,我的名字中带有‘海’字;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湖四海’、‘山珍海味’等蕴含美好寓意的典故,再加上‘海’的发音与英文的‘你好’相似,所以我就给餐厅取了这个名字。

而餐厅的logo则是将‘海’与‘山’的意象相结合,突出‘山’的坚韧和‘海’的包容,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Peter Chang在13年的时间里连开15家店,注重以点带面地为社区餐饮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其经营模式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海餐厅在创立之初就借鉴了Peter Chang的成功经验,选址上并不盲目追求占据庞大的市场份额,而是将目光投向多元化的社区和多元化的食客群体,精准地为他们服务。

王海斌亲自负责后厨的菜品研发,而前厅则交由专业的经理人进行管理,餐厅以追求标准化和模式化为运营目标。

王海斌在餐厅厨房中戴着厨师帽,准备盘中的蔬菜

在过去的5年里,他顺利开设了多家分店,规模也逐年扩张:

第一家店面还不到2000平方英尺,第二家就扩大到了3000平方英尺,第三家更是达到了4000多平方英尺。

目前,他正在规划第四家分店,希望将“海餐厅”品牌越做越大。

获得主流认可

当提到“海餐厅”,许多人或许会联想到这是一家以蓝色为主色调的餐厅,或是菜品主打海鲜。

然而当你真正走进餐厅,所有的预想都会被彻底打破。

海餐厅内热闹的用餐氛围,食客们坐在卡座和桌子旁享用美食

餐厅内,黑色网格天花板与混凝土地面营造出一种干净利落、充满现代感的空间氛围;

酒柜前的圆形吊灯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增添了几分浪漫与雅致;

深色的卡座沙发和高脚凳点缀其间,初看之下实在很难将其与传统的中餐厅联系起来,

只有当中式碗碟摆上桌,菜肴端上来时,中西方元素的融合才在这一刻得以展现。

菜单以川菜为主,不仅有小笼汤包、担担面、红油抄手等中式小吃,

还有麻辣腐皮丝、麻辣牛腱等经典凉菜,以及蒙古牛、芝麻鸡和鱼香肉丝等招牌菜。

这些菜品既体现了“Peter Chang”特色,又融入了王海斌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外国食客的口味,王海斌对部分菜品进行了精心改良:

蒙古牛使用的酱料相对清淡,并加入少量的咖喱以提升层次感;

水煮鱼则适当减少辣椒和油的用量,更突出食材本身的鲜香;

鱼香肉丝的口味也调整得更加柔和。

四道海餐厅的经典菜品,包括红烧肉、鱼香茄子、鸡蛋炒牛肉、豉汁蒸猪手

正是这样的改动,帮助海餐厅成功俘获了“老外”食客的胃,旺季时,“老外”食客比例甚至能达到八成。

从不过分强调正宗口味,始终以尊重当地食客的饮食习俗、满足他们的喜好为主——正是这种实在到不能再实在的理念,让王海斌的海餐厅获得了主流市场的认可,并逐渐在亚特兰大的餐饮界站稳了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海餐厅还是少数在疫情期间实现业绩腾飞的餐厅之一。

当时,随着疫情的蔓延,许多餐厅选择歇业,街道上变得空荡荡的,人们想要找个地方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变得尤为困难。

而海餐厅位于核心商业区,这里因高档住宅和办公楼云集而汇聚了大量的上班族和本地居民,他们很多人平时都不怎么做饭。

为此,王海斌没有选择关店,而是转为提供外卖和自取服务。这个决定不仅让海餐厅得以维持运营,还赢得了顾客的口碑和支持。

有些顾客为了表达感谢,在支付几十块的餐费时,会慷慨地给出上百块的小费。

“每次收到这些小费,我都非常感动,”王海斌说,“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让我们与顾客之间建立了更深厚的情感纽带。”

顺势·逐流

王海斌说,他最相信的是“尊重市场而不是培养市场”。也许这正是他在美国最终获得成功的秘笈。

“随波逐流”并不意味着盲从或放弃自我,而是要在时代的洪流中,顺势逐流,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坚守原地是英雄,而那些能够敏锐感知时代脉搏,并勇敢抓住机遇的人,同样也是英雄。

未来也许还会遇见新的风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风大浪中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总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王海斌穿着衬衫,手托下巴,目光沉思

ASK A RESTAURATEUR
《餐饮家》问餐饮家

第 33 期
问 | 《餐饮家》
答 |   王海斌

王海斌的圆形肖像照片,微笑面对镜头

姓名:王海斌
性别:男
年龄:47岁
你来自哪里:辽宁铁岭
从事餐饮业 27年

Q:目前的心境怎样?
A:干劲十足。

Q: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
A:在美国开第一家店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啥样,既紧张又兴奋。

Q: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A:北方的面食。

Q:最恐惧的是什么?
A:生意不好

Q: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A:身体上的辛苦

Q: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A:现在每天几乎都待在厨房,有爱好也都遗忘了。

Q: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A:年轻的时候没能好好学习。

Q:如果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A:回望过去,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现在的我很满足。

Q: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A:孩子四五岁时我就离开了家外出闯荡,没能好好陪伴他。

Q: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A:新店开业的时候,内心既忐忑又幸福,有一种成就感。

Q: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A:赚了点小钱,身边的人也没有离我而去。

Q: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物)是什么?
A:家人。

Q:座右铭是什么?
A:尊重市场而不是培养市场。

相关

欢迎订阅餐饮家杂志:

如果您希望每月收到我们的印刷版杂志,请输入您的姓名、电子邮件、餐厅名称及地址。

如果您只希望订阅我们的电子期刊,请输入您的姓名和电子邮件。

 

成为《餐饮家》的撰稿人:

如果你对餐饮行业充满热情,并希望通过文字分享你的观点与见解,欢迎加入我们成为撰稿人。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成为《餐饮家》的受访者:

如果您是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并愿意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我们欢迎您的参与!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安排采访细节。


合作咨询

我们欢迎与餐饮行业相关的各类合作伙伴展开合作。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的团队会尽快与您联系,讨论合作的细节。


欢迎加入北美餐饮人社区

请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餐饮家小助手入群

扫码关注
《餐饮家》
微信公众号

餐饮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