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福建人,在美国把各类中餐打了“通关”,然后决定做一件改变整个中餐业的事【餐饮家】

一位亚洲男性身着深蓝西装、紫色衬衫,佩戴红色领带与金饰,站在灰色背景前微笑,展现专业友好形象。

餐饮家

郑时坦 “做一件能改变中餐行业的事情”

文 | Immanuel Liu

美中餐饮协会会长、美国福建商业联合总会会长郑时坦平时是个很朴素的人,不抽烟,不喝酒,连饮料都不喝。但是在2022年5月21日这天,因为要接待来自纽约、北卡、华盛顿特区、 密歇根等地的老朋友,他穿得非常正式,腰上硕大的爱马仕皮带扣闪闪发光。

“这是我小孩买来送我的,说是名牌,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牌子,大概要好几十美元?” 他腼腆地说。

这是芝加哥美国国际餐饮酒店用品博览会的第一天,刚担任美中餐饮协会会长不久的郑时坦理着整齐的小平头,穿着笔挺的黑色西装出现在麦康比克会展中心,为美中餐饮协会主办的“川菜渝味全球行芝加哥展”揭牌。

郑时坦对那些浮华的东西统统都不感兴趣,他的心思都在一些“能解决问题”的事情上。他拿起话筒,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他正在开办一所中餐学校。他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2022年芝加哥国际餐饮酒店用品博览会第四届中华美食展的背景下,一位男士身着深色西装向另一位穿黑色西装的男士展示一幅装裱好的书法作品,背景上有蓝色中文文字和白色鸽子图案,营造出正式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氛围。

“我喜欢不断去挑战更有难度的事,做成了就会很开心。”他对记者说。

到了5月24日,郑时坦已经在 60 多万平尺的展会现场忙碌了4天,他依然穿着笔挺的西装,但是脚下偷偷换了一双舒适的运动鞋。展会闭幕后,他应邀带记者去参观他新建的中餐学校, 并且终于有时间慢慢给记者讲他的故事。

“万元户”家的年轻人

1962年,郑时坦出生于福建连江县琯头镇,这是中国东南沿海诸多“侨乡”中的一个,祖祖辈辈都有父老乡亲出海讨生活,背井离乡, 勇敢地到陌生的世界去打拼。

郑时坦的爷爷奶奶都去了香港,从小家庭条件也还不错。他的童年时代没能好好上学,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再去考试,就差了三分没能考上。

“没考上就只能去打工,这才知道工作多辛苦,开始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学习。”但那个脑子活络的青年很快蹭上了部队的驾驶培训班,学到了开大车的技术,开始跑运输。虽然也是辛苦,但收入还不错。80 年代的时候,原本基础比较好的郑家就已经是“万元户”了,这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

可是,年轻的郑时坦并没有安于现状。1989年,在他27岁的时候,他也决心去闯荡世界。他坐着船,拿着旅游签证,从欧洲到南美到北美逛了一大圈,在纽约停了下来。这是一个探险家的乐园,尤其是对勤劳工作的人而言,有着无穷的可能性。他不想再做运输,因为看不到足够广阔的前景。

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戴着眼镜,手肘支撑在椅子上,左手托着下巴,神情沉思。

但是中餐行业是不错的,这就像是数学一样,华人有着先天的优势。当时有不少中国人到了美国后,都先在中餐馆打工,然后很快存了钱,自己再开店。郑时坦到了一个广东人的餐厅打工,只用了大约三四个月,就从杂工做到了厨师。他学什么都很快,又勤奋能吃苦,不到三年就存够了钱,准备自己开个小外卖店。

第一家小外卖店开在了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的旁边,名字叫“鸿园”,面积只有一千多平尺。郑时坦又找了一个厨师和一个杂工,自己则是从打扫卫生,炒菜,收银到维修什么都干,从早干到晚,全年无休。

“辛苦是真的辛苦,但是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当然也有人出来之后吃喝玩乐的,但是中国人还是勤奋努力得多。”他告诉记者,不管是小康之家出来淘金的,还是穷人的孩子出来改变命运的,在这条路径上,大家都是回到一样的起点,经历同样的艰辛,去给自己争取一个未来。

但是做中餐只要肯干,真的能赚钱。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他就把这家外卖店卖掉了,到印第安纳州“升级”开了一家“金星”快餐店。这次的店面有1800多平尺,有了堂食的空间。他雇了5个人,收入也比外卖店翻了倍,每月流水能有一万多美元。

“打通关”

一位穿着西装的男子站在一家名为"Fogon"的建筑物前。该建筑物外观以木质材料为主,入口设计独特,有木质结构和装饰。

1993年新店开张后不久,郑时坦发现,餐饮的物流利润很高,他想自己开个运输公司,把这部分成本节约下来不说,还能给别的餐馆送货赚钱。于是,他在芝加哥注册成立了一家“美东批发公司”,买了三辆大卡车,招了几个司机,说干就干。

没想到,搞批发物流赚得比餐馆本身还要多。他趁热打铁,又投资了好几家餐厅。

上世纪90年代,自助餐(Buffet)从高档酒店走了出来,借助必胜客等西餐连锁店的自助沙拉噱头,这种按人头收费自取食物的模式迅速被世界各国的民众所接受。但当时中餐的自助餐厅还不是很多,郑时坦看到了商机,决定自己要开一家大型的自助中餐馆。同时准备几十上百道菜,可供几百人同时就餐那种。

1996 年,人均十美金的收费和丰富的选项可以吸引很多客人,他心里算好了,有人吃得多,有人吃得少,但整体说来可以盈利,只要客流量够大,会比快餐店赚钱更多。

这一年,他在西北大学旁边开了一家大型的“金星自助”餐厅,面积有8000多平尺,收入又比快餐店翻了一倍。这家店坐落于伊利诺伊州东北部城市埃文斯顿,南距芝加哥市不到一小时车程。

随后的几年时间内,他每隔一两年,就会新开一两家大型自助餐厅,赚了钱后又卖掉,投资到其他的领域——比如说2006年他成立的天元建筑公司。光是装修自己现在的办公楼,就给自己省下了大约两三百万美元。

“装修和建筑是中餐馆的一大笔投入,”郑时坦说: “如果你用老外的公司会非常贵,而且还非常慢,但如果是自己来做,起码能节约40%以上。”

管道维修也好,装修也好,木工也好,在郑时坦看来不仅简单,而且有趣,他甚至可以亲自上手自己做出花样来。他指给记者看他一家叫“FOGON”的高档西餐新店门口的木船装饰,脸上露出得意的笑: “那是我自己做的,好看吧?”

一张木质餐桌,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白色餐具、卷起的白色餐巾、透明玻璃杯和一盆绿植。背景中可以看到另一张相似的餐桌,整个餐厅以木质装饰为主,营造出温暖舒适的氛围。

这家西餐厅就在他目前经营的大型综合亚餐酒店“A. Fusion”旁边,位于芝加哥市南边的曼特森(Matteson)。“A. Fusion”混合了中餐、日餐和泰餐等亚洲菜系,已经不是传统的中餐馆,也不是自助。郑时坦已经把他开过的自助餐厅全部都转手出去了,他觉得“自助”的形式已经“到头”,靠薄利多销始终难以提升中餐的档次,没什么意思了。他想要去探索更好的形式,也不求多,只希望能打造一些更能提升中餐附加值的精品样板。从事了一辈子中餐行业,一股中餐“情怀”在他心中冉冉升起,日久弥新。

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尝试,也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郑时坦看明白了那些横亘在餐饮业面前的“大山”,并相信始终有蹊径可以拯救甚至提升这个行业。

最重要的是得更新思路,化繁为简。举个简单的例子,他会想方设法用更标准化的产品去替代传统中餐中繁琐的人工环节。像一些菜品摆盘中的蔬菜雕花,他会找到批发商订制成品, 不再用手艺精巧的厨师一刀一刀的去雕刻,这样不仅省下了宝贵的人力,更是避免了一旦有这个技术的厨师走了,餐厅就做不出这道菜的尴尬。

他到现在为止还会到厨房里忙上忙下,研究菜式,研究怎样迎合客人的口味。“老外喜欢吃硬一点的米,中国人就喜欢软一点的。”他说,所以卖给老外客人的米饭他都煮得比较硬。他眼光独到,感觉又很敏锐,所以他开的餐馆即便是在疫情中,生意也是不错。

一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坐在椅上,背景为浅色墙壁和木地板。

 “更有意义的事”

这个夏天就满60岁的资深侨领,一直说要“退休”,他最近几年已经不再大肆扩张他的餐馆业版图,主要是想腾出时间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2015年5月,他牵头成立了美国福建商业联合总会,想要把“比较散”的华人群体联合起来,把大家的资源也整合起来,“抱团取暖”。他告诉记者,福建人在美国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大家都喜欢单打独斗,走了很多别人走过的弯路,交了很多学费。现在自己有能力多做一些事就可以多做点,所以就想把大家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组织。

福建商会办公室设在芝加哥,一开始是聚集了一帮芝加哥的福建商人。但是后来,也有不少其他州的闽商加入了进来。商会成立后,他们不仅每年都为社区老人做服务,承担了一些政府委托社会事务和中国城的文化活动,还不断地参与华裔的维权行动。华工被打了,他们帮忙讨公道,华人留学生失踪了,他们帮忙联系领馆,帮忙接待家属。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后, 仇恨华裔的犯罪行为在芝加哥也越来越多。郑时坦联合商会的会员每人捐出一万美金,成立了一个“华埠治安基金会”,专门为华人社区临街商铺和住宅安装摄像头,也在夜晚比较暗的路段安装路灯。

郑时坦觉得,服务社区让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但他觉得还想要做一些有长远意义的事,比如办学校,做研发,搞中餐教育,用新的观念和技术培养下一代中餐人才,也打造出新的中式餐厅样板,帮助中餐行业实现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转型。

一位穿着西装的男子站在现代化厨房中,背景是干净明亮的厨具和设备。

“我的中餐学校已经开始了。”他高兴地说,就在他办公楼的一楼和地下一层,有用于教学的样板厨房。他已经拿到了伊利诺伊州政府的学校教育资格证,找了4个厨师老师跟他合作,他们擅长粤菜、川菜、西餐等不同菜系,可以在这间学校里同时培训50到100个学生。每人大约需要100课时,一 年可以培训上千人。

“培训都是免费的,只要自己有志于从事餐饮行业,只要能说汉语,就都欢迎报名参加。其实不会说汉语也没关系,我们的语言学校也已经开课了,可以做培训。”

把餐饮培训做成义务教育,会不会成为长期投入的负担?

郑时坦摇摇头,胸有成竹地说: “这个行业繁荣起来,我们大家才都会好。我外卖店也开过,快餐店也开过,Buffet也开过,西餐也开过…… 我经历过很多,也知道问题都在哪里 。”

现代化厨房中的烹饪设备,重点展示了大型炒锅和灶台。

他认为,中餐行业需要整体的升级,要做系统化、标准化的更新换代。不仅需要更智能和环保的新技术、新炒锅和新式厨房,还需要一大批具备新观念的从业者。大家一起化繁为简,完成标准化改良,不仅解决困扰大家的厨师荒问题,也系统性地解决卫生问题,管理效率问题等等,把中餐提上一个档次,改变老外观念中的廉价、低端中餐的形象,这样整个行业的从业者也都能受益。

“我们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当然,你学成之后愿意跟我们合作也可以,愿意自己创业也可以。”

他双手撑在他餐饮学校教室的灶台上,信心十足地看向前方——仿佛眼前已经坐了满满一教室的人。

本文刊载于《餐饮家》杂志2022年6月

上一篇
一个广东人“死缠烂打”闯美国,终成顶流,全美餐饮大佬都向他致敬

更多

欢迎订阅餐饮家杂志:

如果您希望每月收到我们的印刷版杂志,请输入您的姓名、电子邮件、餐厅名称及地址。

如果您只希望订阅我们的电子期刊,请输入您的姓名和电子邮件。

 

成为《餐饮家》的撰稿人:

如果你对餐饮行业充满热情,并希望通过文字分享你的观点与见解,欢迎加入我们成为撰稿人。

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成为《餐饮家》的受访者:

如果您是餐饮行业的从业者,并愿意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我们欢迎您的参与!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安排采访细节。


合作咨询

我们欢迎与餐饮行业相关的各类合作伙伴展开合作。请填写以下信息,我们的团队会尽快与您联系,讨论合作的细节。


欢迎加入北美餐饮人社区

请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
添加餐饮家小助手入群

扫码关注
《餐饮家》
微信公众号

餐饮家微信公众号二维码